Intangible Value讀後感:令人覺得棘手的無形資產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又來輸出了。上禮拜看了這篇Intangible Value覺得蠻有啟發的,想說來分享一下自己對無形資產的想法,也希望可以聽聽大家的回饋。這篇文章的內容對我來說蠻硬的,有些地方如果理解不正確也請大家指教。

感謝巴菲特與菲利浦費雪

文章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談到傳統價值投資方法所受到的侷限。尤其是那些堅持以P/E或P/B作為價值評估標準的人,很難拿到投資現代科技公司或新形態商業模式的門票。但其實巴菲特很早就已經對於成長股與價值股這種分類提出不認同的看法。而影響巴菲特很深的菲利浦費雪其實很早就告訴大家傳統價值評估方式並非評估成長股的好方法。過去每當我說我是巴菲特粉絲的時候,很多人最大的反應就是巴菲特過時了,他不會投資成長股。一開始我很不解,因為我的腦中總是浮出一個問題:「如果巴菲特不會投資成長股、他怎麼創造長期年化20%的報酬」。後來我發現我搞錯了,原來現在一般人口中的成長股是似乎專指那種高速成長的科技股,例如Amazon、Google、Facebook這種。但我認為只要規模與獲利會逐步成長的股票就是一種成長股。而事實上是每個人都想要買成長股,誰會想買一間衰退公司的股票呢?當初巴菲特買可口可樂難道不是因為他認為可口可樂仍會成長嗎?費雪買杜邦難道不是一種投資成長股的思維嗎?但如同文章裡面所說的,現在的經濟型態已經改變,無形資產的占整體經濟的比例已經高到不可忽視的地步。巴菲特與費雪很早就發現這件事情,所以他們才會投資喜思糖果或是杜邦化學,這些公司都擁有例如品牌或專利的無形價值。費雪更直接說,你可以透過深入地、有系統地質性研究去發掘一家值得長久投資的好公司。這些論述都一再地鼓勵投資人努力發掘無形價值,多多關注那些財報看不到的事情。但大多數人還是不了解,甚至誤解了這些大師的教誨。

報酬與風險需要相襯

尋找這些富有無形價值的公司,雖然可以透過一些研究來篩選,但即使挑出了最棒的公司,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當我們一心想要賭一個百倍報酬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到計畫失敗的可能性。如果眼前有個成功率90%、年化報酬率20%的投資,我們不一定要去找那種成功率只有20%,可是報酬率有200%的投資。這一切還是看每個人整體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與能力圈而定。但最終來說,我們該關注的還是整體報酬與風險的關係,只有當風險可以承受並且報酬率高到值得這風險才投入。

嘗試估計無形價值不如關注發展趨勢

無形價值難以估計。文章中也有提到,1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其未來價值可能是1000億或ZERO。所以試著精確估計無形價值我認為沒甚麼意義,不如把心力投入趨勢地研究。只要能確定趨勢發展方向,那麼勝率就會提高,風險就會降低。俗話說,站在風口上的豬都會飛。當你確定你走的方向正確的時候,接下來才是挑一個好的交通工具來到達目的地。深入研究發展趨勢也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公司的好壞,因為如果公司地走向偏離趨勢,那麼可能就是一個警訊。

Value = Tangible Value + Intangible Value = Cash Flow

「Value = Tangible Value + Intangible Value」。這是文章中的主題也是精髓所在。以概念上來說非常好,也很簡單。但實務應用上我覺得很困難(至少對我一個業餘投資人來說)。即使你知道無形價值很重要,但它就是這麼難以估計且充滿不確定性。不過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把無形價值的重要性拉高,以影響我們的決策。也就是藉由練習與研究來提高我們對於質性研究的能力,並且做出包含質性研究的合理決策。而我又擅自在這個公式的最後加上了Cash Flow,因為我認為不管價值組成怎麼變化,最後如果無法變現都是沒用的。所以也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切入,就是直接檢視這間公司帶來現金的能力如何?是否有持續增加?也許這樣的想法可以讓問題簡單一點。

具體來說,接下來怎麼辦?

雖然無形資產難以估計,但是我認為仍然有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快速切入這些公司。首先就是控制風險,在有限的風險之下去投資。我們雖然無法確定無形資產的價值,但我們永遠可以控制自己的曝險部位。既然你的目標是5倍、10倍、甚至100倍,那麼你只要投入5%或10%的資本就可以有驚人的報酬。此外,成長的過程中仍然可以持續加碼,這樣可以在有限的風險中追求高報酬,我覺得是不錯的方法。

第二就是要建立不同的評估方法。對於充滿無形價值的股票,我希望可以建立另外一種評估方法,而這種方法會以質性的問答為主,數字的計算反而會變成輔助。

最後一點,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還是要將大部分的資金放在有"沒那麼會成長但有穩定現金流"的成長股。也許是上班族的習慣,我認為收入就是要有底薪加獎金。有了底薪才會讓我更有銀彈與勇氣追求高度不確定的高速成長股。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