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關於資金配置的邏輯思考

最近看書有讀到相關的內容,發現與我自己的操作方式不謀而合。因此寫個心得順便與大家分享討論一下。

首先要強調一下,這裡是指資金配置而不是資產配置。並不是要討論所謂的股債配或買房、土地、貴金屬之類的配置。而是單就股票市場的投資資金到底該分配在那些標的。另外也特別強調,我是屬於價值投資且長期投資的方式,因此我的思維可能對於做短線或波段的人並不適用。

永遠保持高比例的股票部位

首先,我的資金配置方式第一重點就是要長期高比例放在股票部位。股市從12000點開始,我的持股部位就沒有低於85%過,而目前的比例是約90%股票,10%現金。之所以會這樣配置主要是基於兩個事實:第一就是預測市場轉折極度困難,第二就是長期來看股市就是持續向上且報酬率趨於一個平均值。既然無法預測市場,那麼如果嘗試抓轉折點來大幅度地在股票與現金之間轉換,肯定是很容易就錯失大行情。以台股為例,如果我們去觀察過去十年總共42個季度(11Q1-21Q2)加權指數的變化可以發現(如下圖),其中只有五個季度的指數漲幅是大於10%,又只有2個季度是大於15%。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整整十年內沒辦法準確抓到這五個季度並且放大部位,那麼很有可能十年的績效就遠遠落後大盤。另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到這42個季度裡面,有28個季度是正報酬,這也呼應了長期股市向上的趨勢。基於上述的理由,我還是傾向長期持有高比例的股票部位。

Source: Goodinfo網站、作者製圖

關鍵在於持有股票的種類

既然大部分的資金還是投入在股票中,那麼持有哪種股票與持有多少就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處理方式也會因人而異。以我個人而言,我的股票組成大致上分成四大類,分別是:被動指數型ETF、穩定成長型、高速成長型、其他。指數ETF比較單純,主要是類似0050與VOO這種權值股指數。主要的理由是這類型的ETF長期下來的波動與大盤相近而報酬會略高於大盤。第二類的持股是穩定成長型,代表性的股票就類似台積電與蘋果公司。這類的股票雖然已經過了成長爆發期,成長速度趨緩。但因為成長的軌跡與確定性較高,我們也必較放心可以投入較大的部位,很適合做為長期持有的標的。第三類型就是高速成長型,也就是一些正處於初創期或是高速成長期的公司,例如:CrowdStrike(US-CRWD)。這種股票通常還處於投入資本大於收入的時期,所以財報大部分都還是很難看,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必較大。但是未來成長潛力與成長空間也很巨大,因此值得我們持有一些部位,只是這部分佔資金比例不會太高。最後還有一些不屬於前三類的股票我都列為其他。這些股票包含了具有短期題材的股票,例如之前因為疫情買入的王品與鳳凰。另外有些非成長型的股票但因為市場因素出現了極佳買點的時候,我也會買入並且歸在此類,例如富邦金、中壽。總之,我的資金會在這幾種類型的股票裡面轉換,而不會輕易地賣出變現。而目前不同種類的持股比例分別是:

ETF                                30%

穩健成長股                   43%

高速成長股與其他       17%

現金                               10%


風險控管

前面提到我持有股票的比例隨時都非常高,所以我對於風險的控制並非持有現金或債券。而是利用各種股票比例的調整來進行風險調整。股市持續走多的時候,我會緩慢地把資金轉到ETF、穩健成長股或是一些公司獲利穩定的股票,這一類的股票如果遇到劇烈修正的時候,往往具有較佳的抗跌性與撐過風暴的能力。當股市逐漸築底並且開始反彈的時候,就會把資金再分配到成長性較好的股票上,來達到風險控制並擴大獲利的目的。另外其實我這種配置還有一個自動風險控管的機制,那就是配息。因為ETF與大部分的穩健成長股都會配股息,只要我長期持有,現金部位基本上會持續增加。加上我現在仍然持續投入額外的資金,所以我現在幾乎是只進不出,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幾乎是All in。

最後總結一下,長期投資基本上我是全力作多股市,短期雖然會有回檔但我也不會大幅出清持股換取現金。比起承受短期波動的痛苦,我更害怕失去參與市場爆發成長的機會。在趨勢持續向上導致風險升高的時候,我會藉由調整持股的種類來降低風險。這種方式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資產波動,但是我把承受這些波動視為獲得市場高報酬的必要之惡。如果用吃魚來比喻的話就是我願意冒著被魚刺刺傷的風險把整隻魚都吃掉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