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勝出》的內容思考多元思維的內涵
今天我要分享的書是李杰的《勝出》 。之前我已經在社團分享了關於這本書的讀書心得。這本書幾乎是把價值投資的各個面向都涵蓋到了,很適合做為一個全面性建立價值投資基礎知識的書籍。但今天的主題是多元思維模型,所以我今天會針對這本書的內容做一個概括性的介紹,然後從這些內容去延伸我認為與今天主題比較相關的部分。
不只是經典內容大雜燴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從作者引用的資料來看,他幾乎是把許多經典的書籍精華都整合到書中了。但他不會像有些普通的現代理財書籍一樣,單純只是把經典內容或理論換句話說而已。作者還會結合他自身的獨特的經驗與思考辯證方式來檢視這些經典的適用性。我們都知道市場會隨著時間改變,雖然經典理論大部分都是歷久彌新,但我們也知道很少有甚麼方法或理論是永恆的。作者以現代(散戶)投資人的角度去思考、驗證、詮釋這些傳統的理論,進而得到比原本精典書籍更適合現代投資的準則。某方面來說這是一種槓桿呀。
本書總共分三大部分,分別是正視投資、發現價值與理解市場。
正視投資這部分主要就是建立投資者對於股市的正確認知。唯有真正的認識市場、了解事實,才不會很容易被一些錯誤的市場謠言或邪魔歪道影響而偏離正道。發現價值的部分就開始介紹如何辨識、評估、計算企業的價值。藉著了解甚麼是真正的價值,才能鎖定那些高價值的企業進行投資。此部分內容也有談到投資者應有的行為、態度。最後一部分是理解市場的行為。市場行為會影響股票的行情。理解市場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在市場無效率、也就是訂價錯誤的時候進行投資以取得超額報酬。這本書雖然內容就分成這三部分,但其中每一部分若要延伸深入學習,其實都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與精神。
以多元思維理解經典理論
今天要探討的是多元思維。多元思維模型是查理蒙格提出的一種理論,他認為人應該要培養理性多元的思考能力。才可以避免偏頗的扭曲認知。現在的教育體系通常鼓勵人們成為單一學科的專家,但是查理蒙格認為如果你只具備一到兩種領域的知識,那麼很可能會扭曲對現實的認知。其實這個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或數學家往往沒辦法在投資的領域取得好成績。因為經濟學家只能用供需原則去看待投資市場,他們不了解心理學。數學家則是會想盡辦法找出完美公式算出股價。以前有一家公司叫做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CTM),這家公司的主要人士包含了世界最聰明的人之一,其中有兩個經濟學諾貝爾得獎得主。但這家公司在成立1994年成立並且於1998年虧損46億美金瀕臨破產,最後於2000年破產倒閉。這家公司會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過於相信經濟學與數學,加上缺乏其他學科的素養導致他們忽略了股票市場會因為人類的心理狀況而導致出現一些違反常理的極端現象。這種現象是數學算不出來的,也不是傳統經濟學的研究範圍。我認為《勝出》這本書的作者一個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經典理論並不會奉為圭臬而全盤接受。他在書中往往會試著以不同角度來檢視並且重新詮釋這些理論。例如DCF模型,他並不會只是強調DCF對於估值有多重要,要怎麼使用之類的問題。他會對於DCF的內涵與組成進行檢視與拆解,然後經過思辨的淬鍊之後找出DCF真正的重點與實用價值。而沒有做到這一點的人,可能就只會把DCF當成是一個用以計算企業價值的公式而已。
多元思維應該是一種態度
本書內容的第五章在探討投資人做研究與決策的時候會產生的偏誤。多元思維強調的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個事物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客觀地去觀察,不會讓自己落入偏執或偏差的認知。要建構這種能力當然就是要吸取各種不同學科的核心知識。其實用價投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擴大自己的能力圈。要真正能夠學習到各種不同學科能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看看我們大學四年學習一門專業,最終也不過比其他人多懂那麼一點而已。不過雖然要能夠成為達到高度多元思維能力不是這麼的容易,但養成多元思維的心態就比較簡單了。所謂多元思維心態的意思是說,面對一個問題或現象的時候,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拉長觀察的時間,並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與理解這個問題或現象。隨著觀察的時間長了、角度多了,我們會產生許多疑問,接著在藉由釐清這些疑問的過程去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這也是我目前在投資上實踐多元思維態度的方法。舉個實際的例子,之前聽到高人在Podcast推薦CRWD的時候,我就很感興趣。但我對於資安一竅不通,所以我決定先不急著投入,進行一些我能做的基本分析,也就是財報。財報裡面一堆資安相關用語不懂,只找去查、去問。大家都知道財報裡面會通常都會寫自己公司多強多好、所以我為了平衡這些資訊,我決定直接去詢問資安系統工程師的意見,學習從他們的角度看這些資訊。然後因為我們自己公司也有裝這套系統,我也能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感覺這些產品(實際上是沒感覺)。當然我也有從競爭者的角度去看他們如何解釋CRWD所說的優勢。看了競爭對手S的說法之後我又產生更多的疑問,只好再繼續學習。就是這樣的過程逐漸讓我對於資安有了一點點地認識。這整個過程的感覺就像是我在拆解一個精密的機械,有時會拉近看,有時會拉遠看。有時候不確定怎麼拆,就要去找工具或翻說明書。我相信等到你把這個機械整個拆開後,你也學到許多關於這個機械的知識了。
作者在書裏面的論述很明顯透露出這樣的思考模式。他往往對於引用的一個表格或資料會用正反兩方面去看待,以確保讀者可以看見完整的樣貌。就像書中第五章他提到瞎子摸象這個例子。四個盲人摸到的都是真實大象的一部分,但他們想像的大象都與真實的樣貌不一樣。只有拼湊四個人的資訊,才能真正客觀理解大象的模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