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無知

我最近發現人的思維真的是很難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框架。我們經常被教導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眼界要廣、格局要大。但實際上表現出來的往往都是狹隘、封閉。前幾天看到網路上有些人在聊巴菲特的投資績效。有人提到巴菲特連續十年無法擊敗大盤,根本就是「毫無變通能力」。看到批評巴老的言論並不會讓我感到驚訝,因為投資流派本來就百百種,各種流派都有創造超高績效的例子,並不奇怪。但讓我驚訝的是,這個網友到底哪來的自信去說一個五十年平均報酬率績效超越大盤的股神是毫無變通能力?投資流派難以一較高下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平均報酬回歸的問題。很多投資方法都可以短期產生超高績效,但時間拉長來看才能看出真正的平均報酬。我敢說目前要達到巴菲特這麼長期還能遠遠甩開大盤的基金並不多見。這不是甚麼憑空臆測,而是有憑有據的事實。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長期要打敗大盤是異常困難的。而且難度會隨著時間越長而越高,因為報酬率會鈍化,而且也會隨著資金規模加大而更加困難。

後來這個網友的論述更是經典。他說我們普通人哪有可能投資三十年、五十年,一般人投資十年就差不多了吧。這句話就讓我很驚訝,原來人的認知與想像力是如此難以突破時間的侷限。假設你買一間套房出租,而這個模式會讓你持續賺錢,你會只租十年嗎?還是繼續複製這個模式直到死亡?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持續收錢收到進棺材吧。那既然如此,為何會有一般人投資時間的維度只有十年的說法呢?這就是無知吧!

我看完這個網友的論述之後突然覺得,原來我們以前都搞錯了學習的目的。我們都以為學習是讓我們比別人知道更多,但我發現不對。其實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了解自己不知道甚麼。沒有學習的人會以為自己甚麼都知道,即所謂的以管窺天。如同井底之蛙不知道大海的存在,朝生夕死的小蟲不知道四季的變化。

養過小孩的就知道,小孩子遇到不懂的事情大部分的時候都不會說不知道。他們會創造一個他們認為合理的答案來證明自己知道。有時候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就覺得很好笑。由此可知,人性並不是謙遜的,人的心胸也不是天生開放的。只有學習過,才會逐漸讓自己變得謙虛、格局更大、眼界更開闊。這就是學習的目的。

就像塔雷伯在黑天鵝裡提到,真正重要的書不是那些你看過的,而是那些你還沒看得。因為還沒看過書表示很有可能就是你自大與封閉的根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