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追求
這幾天連假跟家人出遊,我刻意地讓自己離開手機(實質上或意義上的象徵原本的生活),試著讓自己很純粹的度過四天假期。因為沒有手機,我只能選擇陪小孩玩,或是發呆,或胡思亂想。觀察小孩的過程中,我突然更理解莊子所謂的向內追求。
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並不會被社會價值或道德所規範。所以從他們的行動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的追求其實就是人一出生的追求,亦即身心安適。
餓了,吃。
累了,睡。
喜歡的,做。
討厭的,不做。
開心了,笑。
難過了,哭。
簡單來說,小孩子就是不會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他們追求讓自己在生理與心理都能滿足的生活方式。剛好跟我們大人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我們大部分是滿足他人的期待)。也難怪大人常常喜歡糾正小孩,教導小孩該怎麼做才能成功地活在這個社會。但好笑的是,等大人變成了中年人或老人的時候,卻又想過著小孩子那樣看起來任性不羈的生活。甚至回過頭來跟已經長大成人的小孩說,你們要懂得做自己,不要被世俗的價值所綁架呀,我以前就是這樣所以過得很痛苦...巴拉巴拉。
身為更有知識、更有智慧的大人,我們卻很難做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我們長久以來的建立的價值觀已經使我們習慣向外追求,而不知不覺忽略了真正的需求。也因為時間太久,僵化的習慣使得我們很難跳脫原本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時間就過了。
舉例來說、餓了我們就想吃東西。但大人與小孩對於吃的行為差很多。小孩子基本上不挑的。這不是說小孩沒有喜好,他們當然有喜好會挑食,但他們不挑價格、不挑品牌、不挑名氣。大人就不一樣,我們要品牌、要口碑、要名氣、要排隊、要貴的。為了這些,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金錢、伴隨更多的壓力,最終卻忽略了我們目的都一樣,只是想吃個飽,不是嗎?
但小孩子不一樣,他們花很少時間在吃吃喝喝,因為肚子飽了就沒事了。他們卻花一大堆時間在玩。因為玩很開心啊!不管是甚麼多巴胺或是所謂的心流之類的理論,總之可以肯定玩樂的過程一定令小孩無比愉悅,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願意花大把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去做。
那你呢?身為更有能力、更有資源的大人,你一天花了多少時間在玩呢?
又換個方式來問,你花了多少時間做可以讓自己真的開心的事情呢?
如果我們畢生的追求就是類似於小孩子的玩樂,那麼真的有那麼難達成嗎?
也許快樂很簡單,只要往回走就好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