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黑天鵝效應 (《The Black Swan》 by Nassim Nicholas Taleb) - 看的很煩卻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

         我必須承認我這本書念得有點痛苦。不知道是為了要展現與眾不同還是有甚麼其他原因,作者的書寫方式真的是跟一般人不太一樣。結構上有點鬆散,感覺有點像是演講稿,可是又沒那麼正式。文章整體感覺有點像在聽一個人發牢騷,而且是那種長達好幾個小時的碎念。所以我念起來很痛苦,幾乎每次閱讀都無法超過30分鐘。但總的來說整體內容的確是很有意思!這是一本偏向哲學思考的書籍,念過此書也讓我對於看待世界的角度與思考方式有了些許改變。我發誓我不會再看第二遍,所以還是藉此寫個心得記錄一下,也方便日後回顧。

這整本書討論的重點其實不多,大部分的內容都是作者在酸別人,如果撇開那些內容,重點其實就只有幾點如下。

  • 甚麼是黑天鵝
  • 錯誤歸因
  • 隨機性
  • 知識騙局
  • 如何面對黑天鵝

黑天鵝事件

黑天鵝是指機率極低的重大事件。作者開頭就提出黑天鵝必須具有三大特性。其一、出現機率極低,低到人們並不認為他會出現。其二、影響極大。其三、一旦發生後人們會傾向尋找各種理由來否認其不可預測性。

有沒有覺得念到這些特性怪怪的,有種不確定感。機率多低算是極低?影響多大是大?甚麼情況下人們不會想要尋找答案?這整本書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充斥著破碎不確定、搖擺、模糊。我剛開始讀的時候這種感覺極為強烈,也很不適應。繼續讀下去之後就漸漸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可能黑天鵝事件本身就有這些特性,又或者是說,這著世界本身就是如此,很難說得明白。所以我可以理解當作者想要討論這部分的時候,自然也會讓人有這些感覺。整本書從頭到尾皆是如此。

越瞭解作者想表達的事情後,腦袋漸漸地開始也會開始使用這種方式思考,慢慢地開始習慣這種思考方式。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在書中大酸特酸的鐘型曲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受到的主流教育告訴我們,世界上許多事情都會依照鐘型曲線還分布。但如果認真去觀察後會發現,其實能符合鐘型曲線分布的事件少之又少。過去我看到有人用鐘型曲線來解釋機率的時候,幾乎是毫無保留的接受,但現在的我卻會產生強烈的懷疑。透過反覆思考與觀察,我們會發現有時候鐘型曲線可以用,有時候完全無效。又或者在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否些條件下可用,否些條件下無效。諸如此類的不確定、模糊、破碎的感覺,會一直從心中滿溢而出。

仔細想想,我們的世界其實充斥著這種看似黃金標準卻不實用的理論。許多這些黃金標準被編寫成教科書並持續不斷的洗腦我們,讓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產生偏誤。如果這樣的偏誤持續累積,甚至有可能釀成巨大的災難(負面黑天鵝事件)。例如2008年的次級房貸發生之前,幾乎沒人想得到原來房地產也是一種極為脆弱的抵押品。許多人透過一大堆理論與數據來試著算出房地產崩潰的機率小到幾乎可以忽視,以支持這種商品非常可靠的說法。但他最後還是發生了,而且對整個經濟系統造成極大的衝擊。多年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的房地產,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人們似乎又開始相信房地產是無敵的。


敘事謬誤

所謂敘事謬誤其實就是指人們習慣替已發生的事件強加一些可能的原因,目的是讓整件事情的因果關係順暢並且變得合理化、可預測。作者花了蠻多的篇幅來說明敘事謬誤,大概是佔酸人內容的6.2%左右。作者之所以會這麼重視敘事謬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敘事謬誤是人們很常見的一種自我欺騙並導致事實被蒙蔽的手法...,唉呀!我剛才正完美的示範了一次敘事謬誤。我並沒有跟作者確認為他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篇幅去解釋敘事謬誤,但我卻用自身的經驗與推理去給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也許他就只是不小心寫了這麼多,也有可能就是不爽敘事謬誤,總之真實原因不可知。我想要表達的(作者可能也是)就是,我們的天性似乎就是試著要給出答案或推論。我們的教育總是鼓勵我們給出正確答案,卻忘了不可知也是一種答案。在課堂上如果我們說不知道,總是會得到偏向負面的回饋,。彷彿所有的問題我們都需要找出答案似的。更糟糕的是我們還被要求要對問題給出精準的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逼得所有人都不知不覺過於習慣"給答案"。

為什麼最近股市會跌?
為什麼台灣人大腸癌這麼多?
為什麼Apple可以成為智慧型手機的霸主而不是NOKIA或SONY?
為什麼他可以成為外商高階主管?

看到這幾個問題我相信大家一定馬上心中多多少少會浮現幾個答案。因為聯準會升息,因為黑心食品,因為台灣人基因容易得大腸癌、因為台灣人飲食習慣差,因為Apple有賈伯斯,因為NOKIA包袱太重、因為他英文很好、因為他有外商人脈......。但很少人的答案是「不知道、這問題基本上沒有答案」,更少人可以大膽的說,沒甚麼特別原因,就剛好、運氣好罷了。要有勇氣說出剛好或運氣好這幾個字不容易,因為如果這樣說通常得到的評價就是你沒見識、沒讀書、笨蛋、不長進。但這幾個字反而也許最接近真相,也最能表現出黑天鵝的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


歸納法與統計

錯誤歸因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人們習慣性的過度依賴統計學經驗法則。統計學在母體規模可知且不會劇烈改變的時候特別好用,例如賭博勝率的計算。但是我們習慣把機率過度應用在不適合的領域,例如投資。投資的勝率會比賭博更難預測,因為市場資金規模會改變,這也是為什麼過度相信機率有時在投資上會導致巨災。談到這個就會想到經典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案例。兩個諾貝爾學者利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去進行高槓桿的資金套利,最終為何會破產呢?他們可能到最後那一刻才了解也許自己的模型並無法解釋現實金融世界的複雜性。經驗法則也常常導致人們產生錯誤確認,以為自己已經摸透了事情的全貌。作者書中舉了一個火雞的例子,一隻火雞可能因為連續1000天都能吃到美味的飼料導致牠有了雞生如此美好的假象,但那不能改變第1001天他變成火雞大餐的命運。人們對於經常發生的事情會有種堅定的信心,並擅長以發生的頻率作為確認強度。頻率越高則對該事件的確認越強烈。但理性想想,不管事件發生次數有多頻繁,也無法證明災難不會發生。我們甚至連發生的機率都無法判定,因為現實世界大部分的事件其分母都是可變且難以估計的。


隨機性

黑天鵝效應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預測,亦即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也因此黑天鵝是無法預測的。關於預測這件事情,隨著年紀漸長,我體認越多。現在的我幾乎已經認為99.9%的事情是無法預測的。因為宇宙萬物互相影響的機制太複雜了,實在很難去預測。我們對於大多事應該保持不可知的謙遜態度。試著透過不斷蒐集資料並累積相關知識,作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基礎,而不是盲目地預測。一旦人們開始盲目的預測,那麼就容易有立場而導致對於某些可能性視若無睹。如果你忽略的可能性正好是強大的負面黑天鵝事件,那可能就會對你的人生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同樣的,我們也要小心面對那些聲稱自己很擅長預測的專家。作者說的很有道理,他認為只要是會變動的東西都很難預測,例如下個月的股價、未來的發展等等。這些訓練有素的專家,因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琢磨已久,有時他們會過度自信以為自己也能預測專長以外的事情。正因為宇宙萬物會互相影響,我們幾乎不可能成為全知全能的專家,所以現實事件的預測才會如此困難。因此我的想法還是一樣,最好保持謙遜態度面對所有的可能性。

知識騙局

這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內容。作者在這個篇幅裡大大的批評許多我們朗朗上口的學術理論,例如鐘型分佈(就是常態分佈)、八二法則、平均數、大數法則等。尤其是鐘型分佈簡直被作者當成垃圾(他沒寫出來,但我想大概是這個意思)。作者認為人們太喜歡把用這些公式來解釋真實世界,久而久之導致人們自我催眠到以為這是真的。例如作者提到的財富分配問題,很多人以為世界上的財富是類似鐘型分佈,但只要稍微想觀察一下就知道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鐘型分佈的問題在於其描述極端事件的機率過低,低到幾乎不會出現。這也導致人們低估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機率。就我的看法,這些法則並非不能用,但我們使用的時候必須謹慎。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也許這個法則根本不適合我們正在觀察的事物。同時透過理論與實際經驗的互相對照來調整自己的作法比較保險。簡單來說就是不管預測的結果與模型有多們相似,仍然不能排除例外情況或是這僅僅是巧合的可能性。

如何應對黑天鵝事件

說到底,大家最關注的還是要如何面對黑天鵝事件。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保持心胸開放、保持彈性。有時要多疑、有時又要固執地相信。有時要相信理論、有時又要追隨經驗法則。有時候要超級積極、有時又要極度保守。

對於任何可能導致正面黑天鵝的機會,在幾乎不會浪費成本的前提下,要積極地讓自己暴露其中。例如求職面試這件事好了,絕大部分的面試損失都很小,可能只是一些休閒時間或車資。因此我們要積極讓自己暴露在這些面試的機會之中,因為也許改變我們一生的機會就在這些面試中。

嚴肅的、可能導致重大衝擊的負面黑天鵝事件,我們要嚴肅並且做好準備。至於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當個傻瓜也無所謂。必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不參與這個事件。作者文末提到,「錯過火車,只有當你用跑的去追趕它的時候,你才會覺得痛苦」。這句話其實跟莊學的理念是一致的。莊子認為苦痛是來自於我們讓他人來決定我們的價值與目標。我們應該自己設定自己的目標,並且找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假手他人。就像作者最後說的,「在自己設定的遊戲之中,想要失敗也難」!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