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賺錢投資是為了奪回選擇權

賺錢只是為了完成某個計畫的經濟條件

談理財投資之前,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甚麼時候開始動了所謂「理財」的念頭。我想信每個人的狀況會很不一樣。我的身邊有人從求學階段時就開始投資,也有很多人我看是一輩子都不會想要投資。但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應該跟我一樣,之所以會想要開始投資,就是某一天,我們突然驚覺自己似乎沒辦法僅靠著工作來養活自己與家人一輩子。我們開始擔心自己與家人的未來生活是否可以維持應有的品質﹑受到足夠的保障。當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見得會連結到投資理財,但投資理財的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選項之一。加上近年來投資理財相關的產品行銷,讓越來越多人把投資理財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手段。但很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人並未正確地看待投資理財與人生的關係,相反地,由於種種因素,反而讓原本地投資理財的初中被扭曲或誤解。

回到最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投資?老實說投資不是必須的,很多人終其一生沒有投資,也是可以開心過完這一生。那為甚麼我需要投資?為什麼需要理財?我是甚麼時候開始起心動念要投資呢?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的話,我們可能就已經迷失在投資的過程之中。


因此,我們應該有一種更合理、更有彈性、更能應對風險的理財策略。這也是我花許多時間在研究與思考的人生課題之一。

每個人都會有夢想,而大部分的夢想都需要資金。所以每個人都會想要存錢來執行夢想。但對於一般的受薪階級來說,財富累積的速度大部分都不令人滿意,因此我們往往會想要利用投資理財來累積財富。但累積財富的進度緩慢且漫長,過程中很容易讓人迷失在累積財富的規律操作,忘了初衷。


我們可以在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那就是人為什麼需要賺錢?大多數人最基本的理由就是必須要維持生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被滿足之後,我們接著就會思考到更多的層面。我們會開始延伸出更多的需求,例如吃到更健康的食物、居住在更好的生活環境、或是增加休閒活動。因此我們會告訴自己,我們需要更多的錢。還有另外一種狀況會驅使我們去賺取更多的金錢,那就是對未來的不安。我們會思考到某一天自己年勞力衰、無法工作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積蓄來讓自己維持生活開銷?當這些都被滿足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考慮到社會責任,例如撫養父母、照顧子女、甚至是回饋社會。這樣一層一層的需求疊加上來之後結果就是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強迫自己去賺取更多的金錢。但是這樣是不是有一點怪怪的。我們如果回頭去看我們最初需要賺錢的理由,其實是很單純的,為什麼會越來越複雜呢?而且這中間是不是有可能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選擇的自由

其實上面所講的一切都不是重點,因為這些所謂的需求或責任,絕大部分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且很多情況都是客觀條件所造成的。重點是你是否擁有「選擇的自由」。

舉例來說,有的人需要撫養父母,有的人則不需要。但也有人是需要撫養父母但因為較差的經濟狀況導致無法撫養父母,這就是缺乏了選擇撫養父母的自由。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套用在個人的需求。好的,經濟狀況可以讓你選擇50歲退休,但如果經濟狀況較差,你就失去了這個選擇的權利,而必須要工作到50歲,甚至更大的年紀。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投資理財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透過合理的財務規劃與投資行動來取得自己選擇的權利。這與傳統上,以累積財富與提早退休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我認識一位優秀的中階主管。他熱愛自行車運動,每年都會花時間騎車環島,他的夢想就是可以到世界各國去進行自行車旅遊。於是他打算等經濟能力較好的時候再來執行這個計畫。最後他升到了高階主管,出國騎自行車旅遊的費用早不是問題。但是高階主管的工作讓他根本沒有空檔進行長時間的自行車活動。只能每天花1小時在家裡附近騎騎腳踏車。又過了幾年,年紀更大了之後,因為體力下降,他也放棄了自行車運動。此時的夢想則變成陪著太太去環遊世界。

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往往先關注到一個選擇所需要的經濟條件,而忽略了其他條件。以這個案例來講,除了經濟條件之外,還有時間的條件,體力的條件等。所以當我們在思考投資理財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應該一併考量其他的條件來一起規劃。因為投資的目的是改善人生,你不可能把投資理財跟人生的進程分開來討論,否則結果很可能就是賺了一大堆錢,然後放棄了一堆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

既然如此,我們要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狀況呢?其實很簡單!

只要把投資理財的目標從累積財富轉變為夢想執行資金即可。如果我們不以累積財富為目標,我們就不會過度累積財富,而是在正確的時間點取得足夠的資金來執行我們的計劃。有別於一般的理財計劃,這種方法也許不會讓我們成為超級有錢人,但可以讓我們很大機率的滿足人生大部分的願望。我相信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也更有可能對自己說我們過了開心且無悔的一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