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Lifecycle Investing 》後的一些想法
《Lifecycle Investing 》這在台灣的中文書名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而書中闡述的投資策略又被稱為人生周期投資法。顧名思義,本書強調的是以人的一生來探討投資,並且給出一個最佳的投資方法,作者稱之為人生周期投資法。
這本書相對於其他投資經典,似乎比較沒那麼有人氣,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本書所要傳達的策略與目標受眾有點矛盾。策略本身較為激進,而且使用上需要有較多的投資知識門檻。但書本的受眾又感覺是年輕人與投資新手。畢竟作者希望大家從小就開始執行這個方法。我認為這導致了這本書很難被廣為接受。
人生周期投資法的核心概念就是在人生的初期使用槓桿來投資,隨著投資目標的進程,逐步來調整並且去除槓桿。
其實這不是甚麼新概念﹐槓桿投資其實就是借錢投資,這早就已經是行之有年的成熟理論。只是作者用他們的專業來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策略。談投資,大家都知道兩件事情,那就是要積極投資並且長期持有。積極投資表達的就是投入的部位要大,長期投資表達的就是投資時間。剛好一個對應投入金額、一個持續時間。人生周期投資策略更激進的地方在於,作者認為我們不只是要All in,還要做到借錢All in (作者建議兩倍槓桿,也就是手上有多少就再借多少)。從股市的長期上漲的事實來看,這種策略 「理論上」可以達到更好的報酬,無須爭論。但為什麼實際接受的人相對少呢?(也反映在書籍的熱度)。很簡單,現實中執行槓桿投資要複雜許多。
我可以感覺得出來,作者試圖在內容的撰寫上極力想要淡化學術的部分,盡量讓整個投資策略看起來是很「務實」的。但老實說,我認為效果仍然有限。因為這個策略本質上就不是普通人可以執行的。投資人需要具備的投資能力其實不低。
首先,開槓桿投資本身就是一門不容易的技術。這不僅僅只是借錢來投資這麼簡單。要達到作者所謂的兩倍槓桿,只靠信用貸款是不夠的,其實必須要搭配期貨。在台灣,很多人為了執行這個策略是採用兩倍槓桿ETF來執行。例如0050正二ETF,縱使總管理費用高達1.7%,扣除這些費用之後槓桿倍數肯定不足,但這已經是非常接近且簡單的方法了。若要採用其他更低成本的方式來達到兩倍槓桿,那麼肯定需要更專業一點的工具,例如期權。
第二個門檻,我認為也是最大的門檻,其實就是投資人心理素質。一般來說,要All in大盤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再借多一倍的錢來全額投入。許多投資新手遇到上下震盪個10%就哀哀叫了,更別說是在負債的情況下還要承受上下兩倍的波動。通常除非你天生投資奇才,否則一般人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看看適應並且鍛鍊心理素質來應對波動。但如果你已經練出這種心理素質,通常也會有自己的一套投資哲學與策略了,也很難完全推翻自己原本的策略再去使用作者的策略。
以我個人來說,我自己本身就有使用期權來進行槓桿投資,因此看到本書的策略我是非常認同,但同時也認為實際執行是不容易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提到的策略我認為可行,但不容易。然而策略所應用的核心概念卻是非常值得應用在我們自己的投資上。既然我們相信自己的策略長期來說是有效的,那麼開槓桿投資必然是一個可以執行的選項。尤其是人生初期,本金相對較小,主動收入穩定的時候更應該積極使用槓桿,等人生逼近退休年齡的時候再逐漸去槓桿,這樣的概念絕對是正確且可行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