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日常小事的決策方式

前一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時,我們談到關於工作中報帳的問題。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在公司裡,有時我們需要先自行支付一些費用,例如停車費、過路費等等。之後回到公司再進行報帳申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該多久申報一次呢?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規定。有的公司允許隨時申報,有的則規定每月申報一次;也有的公司完全沒有明確規範,而是讓員工自行判斷。 以我個人的習慣來說,我通常是一個月申報一次。原因很簡單:如果太頻繁申報,會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但如果拖得太久,我認為風險就會變大。至於風險是什麼,稍後我再解釋。 而我的朋友則完全不同。他坦言自己非常不喜歡報帳,所以往往拖很久才處理,有時甚至好幾個月才報一次。他的最高紀錄,竟然是累積了將近兩年的費用才拿去報帳!我聽了非常驚訝,忍不住問:「那這樣不會有問題嗎?」 結果,他說真的出了問題。當他離職時,公司認為這些費用拖延太久未申報,因此拒絕支付這筆錢。他最後只好去勞工局協調,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把這筆錢要回來。 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其實是想探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各種決策時,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比較有利? 就以報帳為例,申報的頻率與工作負擔之間,本質上是一種「風險與利益的平衡」。像我一個月報一次,最大的風險就是這個月內若臨時需要資金,可能會比較吃緊;或者萬一公司在這一個月內發生狀況,可能會損失這段期間的費用。但這個損失範圍被限制在一個月內,還算可控。而且因為頻率不高,工作負擔也不算大。 相較之下,我朋友選擇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報一次,雖然可以省下好幾次跑流程的功夫,但他承擔的風險就被放大了:一旦發生問題,損失可能是一大筆累積的金額。最後的結果就是,為了省小麻煩,反而陷入更大的麻煩,得不償失。 所以我認為,決策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做取捨。我的建議是:在任何決策之前,應該優先考量「潛在風險」;只要風險能被控制,而且控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那麼這個決策其實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再去評估成功率、潛在收益,以及所需的付出,這樣做出來的決策品質通常都不會太差。 要不要我幫你進一步把這篇文章「精簡版」整理出來?這樣更適合在社群平台或公司內刊分享。

最新文章

衝浪與投資:等待的藝術

效率市場與打麻將

投資決策的第一步:評估風險

看完《Lifecycle Investing 》後的一些想法

知識就是保護自己的力量 - 想不到談離婚也用得上理財知識吧!

我賺錢投資是為了奪回選擇權

槓桿只會懲罰沒有紀律的匹夫

一樣是人,還真是不同命!

我該開始投資嗎?問錯問題了吧!

放手,奔向自己的江湖河海